七月份一個週末和姐姐,姐夫一同回池上家裡。姐夫一直想移民到花蓮,也許開設個民宿的想法!所以他自己也順便先繞行評估看看環境,地點…等等。
以我自己住民宿的經驗,應該都停留在自行車旅行,有時騎到那裡再尋找當地的住宿地點,幾次事前想確認,但都做罷,原因是體力的因素,無法正確預估騎到那個地點…總而言之,我是沒太挑剔民宿等級。什麼房子設計,房間大小,對我而言都沒太多意見,也沒什麼印象值得一再回味。
不過,這一間民宿”我自然” www.inature.com.tw 說真的,我根本沒進去住,但那是令我非常敬佩和喜歡的一個環境。
魏先生,其實是父親認識己很久的朋友,那個星期日,特地預約他的時間,請他為我們一行三人解說。十五年前,一塊位置於台東不算方便的二公頃山坡地,不急於開發,只先從種植有機農作開始。當時在台灣,對於”有機”的概念並不盛行,他並不是天生的農夫,而花更多時間去專研,探索。蓋房子是近幾年才有的想法,光是找建築設計師畫圖就己花了幾年時間,等找到合適的設計師,畫設計圖也需事先花八個月。
對於建築的專業,我是完全不懂,但是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,是因魏先生的想法與建築設計師溝通之後,設計師需要花時間觀察許多事物,例如地形斜度,風向,經緯度,早晚日照角度…相較在都市的建築物,無法考慮那麼多的精神,也許有,但要靠內部裝潢和建材改善。這是一個”有機建築”的概念, 我非常好奇的是這又和”綠建築”有什麼不同? (曾經參觀過台大校園裡的”綠房子”) 魏先生的解釋是,德國建築師在40年代己提出這個概念,建築是取決人與自然,人與房子,地理與房子,自然與房子各個面向。所謂綠建築的建材,有的是從”耗能材”再去轉換出的”節能材”。有機建築的材料,並沒有這個。當然,魏先生在房子建築過程也發生不少對於建材堅持的事。
(註:我一直無法查到更多資料,魏先生提及的幾本建築參考書,沒記下來,等查到再補上。我的小記也許有不正確的記錄)
(註:我一直無法查到更多資料,魏先生提及的幾本建築參考書,沒記下來,等查到再補上。我的小記也許有不正確的記錄)
“我自然”的房子,內部有130公分的落差,因為延著山坡地的地形建造。看似高高低低的房子,沒有挖地基(很不可思議吧?!), 原因之一,不製造廢土。但有加強什麼什麼的(我忘了什麼的…太專業了),對於地震頻繁的台灣,這棟房子還是有防震的效果。
房子週圍種植蝴蝶喜愛的蜜材,住在都市己久的我,很久很久沒看到這麼多蝴蝶一齊飛舞~
各位看倌,你可以在民宿網站看到這個房子特別的地方。
魏先生,是位平凡人,只是對於一些事情是有一定的執著和堅持。
我喜歡對自然環境有所堅持的人。
*****************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